
相比于不擅长理解和安慰他人的孩子,能够做到理解并安慰他人的孩子更容易结交朋友。“感同身受”,或同理心,是孩子社交以及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关心他人的感受以表现同理心,是有效与他人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家长与照顾者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。
家长与老师如何鼓励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呢?
- 让孩子知晓伤人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影响。
“看看你把 Jessie 推倒在地时,她的感受如何。你知道被别人推倒在地是什么感受。请扶她起来,让我们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“Bryce 看起来很伤心,因为你把他正在搭建的积木推倒了。让我们帮他把积木重新搭建起来。”
- 让孩子知晓什么行为是值得赞赏的,以及相关行为受到赞赏的原因。
“我很高兴,因为你帮 Martin 捡起了他的玩具。我也知道他很高兴,因为你帮了他。那就是结交好友的方式。”
“当 Sophia 的母亲离开时,你看到她正在哭泣。于是,你递给她纸巾以及她最爱的洋娃娃。你的举动让她知道你很关心她。”
- 同理心示范。
孩子会从目睹您对他人的善心、听您谈论他人的问题,以及听您谈论他人的感受中学习。“Hanson 太太失去了自己的宠物,她一定很伤心。我们去看望她,看是否能帮助她振作起来。”
- 为孩子提供一同做事和娱乐的机会。
强调合作的游戏或活动有助于孩子在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时,考虑他人的需求以及感受。例如,您可以引入诸如合作进行抢椅子游戏和抓人游戏等,或绘制壁画和搭建积木城市等活动。
什么阻碍了孩子们培养关心他人的习惯?
- 一些早期的经历
例如,没有与父母形成强烈依恋关系的婴儿,或曾经经历过身体虐待或严厉惩罚的孩子,日后可能难以对他人的感受作出反应。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练习来学习同理心。
- 电视、电影、网络或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场景
经常在屏幕上看到暴力场景的孩子在看到他人受伤时,可能会失去敏感性。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不含暴力场景的节目。